与你分享《全世界都想上的课》
摘要:《全世界都想上的课》是日本作家黑岩祐治描述他的老师桥本武半个世纪前教育创新思想及做法的一本书,桥本老师主要有下列一些做法
《全世界都想上的课》是日本作家黑岩祐治描述他的老师桥本武半个世纪前教育创新思想及做法的一本书,桥本老师主要有下列一些做法:
一、自选日本小说《银汤匙》作为中学三年唯一的国语教材。中学三年只带学生精读一本薄薄的小说,就把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送进日本最高学府东京大学,也由此把一个差校私立校变成全日本闻名的校。1945年日本战败后,教材非常短缺,即使拿到教材,教材中宣扬军国主义的内容也被禁用。怎样教好“国语”?桥本武思考“真正的学习能力”“真正的国语能力”“真正的、生存的、活着的能力”,痛定思痛,桥本武决定放弃文部省审定的教材,而自选教材。《银汤匙》是描绘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氛围非常浓厚的东京工商手工业庶民区内的孩子们的世界,文字生动而经久不衰。桥本老师自决定用《银汤匙》做教材以后,自费购买很多参考书和词典,还向小说作者中勘助请教,呕心沥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这本研究的笔记叫《<银汤匙>研究笔记》,一年后给学生的国语教材就是一本《银汤匙》和一本《<银汤匙>研究笔记》,并且每届学生的《<银汤匙>研究笔记》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届教学笔记都比上一届越来越丰富。半个世纪过去了,桥本武的学生至今还保留着这本国语教材。
二、课堂不守“规矩”,常常“跑题”。第二届《银汤匙》学生创下“京都大学录取率全日本第一”的美名后,著名国文学者山岸德平教授,慕名来学校考察,考察结束后只留下“跑题跑的......是不是有点太远了”的批评,而桥本武想“跑题?这正是我想要的。因为只用一本小说来教授国语,如果不跑题,就容易走偏”。看他是如何“跑题”的,小说中有一句话“就数看起来笨笨的丑红牛了”,跑题的入口就是“丑红”一词,在笔记中“词句意思”一栏中有如下解说:“寒丑之日出售的口红,可防口干”,口红无需深说,“寒丑之日”中的“丑”又是什么东西?在笔记中“天干地支”竞猜就一一展开。“干支”是什么?“十大天干”是什么?什么是“还历”?“还历”之后的长寿称谓是什么?一连问了十五问,由“丑”字跑起,从古代中国的天干地支,讲到表年历方位的与时刻的正确方法,再深入到中国的五行思想,二十四节气自然变化。
三、课是慢慢的上。桥本武先生自制教材,初中三年只用一本《<银汤匙>研究笔记》作为国语教材,小说中出现《百人一首》的诗歌,就让学生背诵并开展抢牌大赛;作品中出现传统甜点杂果子,桥本就到处寻找购买杂果子并带到教室开品食会;出现放风筝情境,就领着学生制风筝、放风筝,做到不体验不学习。有时一节课还讲不完一个字,例如上面说的“丑”字,可谓慢课堂慢阅读,解决了记得快忘得快的问题。
四、穷追不舍追究到底。小说中提到“寿司”,进而研究到寿司也就是“醋司”,即有酸味儿之物,追问到各地的寿司分别是什么寿司?根据制法分类,寿司有多少种?为什么做寿司又叫“腌”?除“寿司”外,“鲊”“鮨”等汉字也用于指代寿司,但所指寿司各不相同,问有何不同?寿司又叫“醋文字”,问“醋文字”是什么用语?环环相扣一追到底。
五、极限写作达到下笔如有神。桥本武老师认为“百论不如一作”,不停地写,不停地写,豁出命去写,然后才能下笔如有神。学生初高中六年一个人写了20本作文集,每月确定阅读一本书,并且要写上长长的读后感,用自己语言表达过一部作品跟单独读读效果是大不一样的,也就是大量的阅读、大量的写作,让学生突破阅读极限、写作极限,进入下笔如有神的境地,因而桥本老师的学生毕业后不管干什么工作,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都特别的强。
六、小组合作研究共读。在学习古典作品时,桥本老师将学生每3--5人分为一组,每个人都对文章进行精读,然后在负责人主持下进行讨论,意见有的一致,有的对立,各抒己见。通过讨论、争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这本书桥本老师的做法体现了他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尊重人的认知规律,尊重教育规律,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在桥本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彰显,以一本小说为母本进行深度的挖掘左右的拓展,全课程教学进行探讨,食品品尝会,放风筝,作品共赏分组探讨,让学生亲身感受小说主人公的所见所闻等。
桥本武遇到一位有情怀、懂教育、善创新、慧眼识才的好校长。当桥本老师高等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渣校私立滩校时,心灰意冷,接待他的校长告诉他“我给不了你荣耀的光环,给得了你绝对的自由,很多有趣的事情,在公立学校不可能做,但在这里,你却可以自由地尝试”,当桥本老师的教学被教授批评跑题太远时,校长坚持“不插嘴、不监督、也从不过问”的“三不”政策,给桥本老师以充分的信任。这位校长叫真田范伟,正所谓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书中还提到对私立滩校取得重大成绩后,外界当时也有一些不合实际的揣测,“为赶超公立校,无视人性填鸭式教育”等,今天看确实是偏见的。在50年后,桥本的学生们对当年老师一系列做法教法进行了复盘,由学生黑岩祐治著《恩师的条件》,在日本引发了“桥本武热”,找到了桥本武当年为什么能教出那么多优秀学生的原因,桥本武的教法做法在当今世界依然很先进、很有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目前我们的教改实践中也能找到桥本老师教育创新的影子。
每个人有每个人视野,每个人有每个人关注,上面是我阅读《全世界都想上的课》的个人感受,与你分享,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可以去全面阅读和感悟一下,希望我们的教育实践与《全世界都想上的课》相遇,更希望它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益处。
国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