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外

邓云锋:深化“放管服”改革,让教育每个“细胞”充满活力

2020-12-16 09:28 教育家

摘要: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龙头之战”“攻坚之战”“升级之战”,是影响“放管服”改革及教育质量提升的指挥棒,要充分发挥评价改革的指挥棒作用,导引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立足“育人”,围绕破解制约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出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坚持问题导向,从深化“放管服”改革入手,对学校办学自主权做到应放尽放、健全办学管理机制、提高办学保障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意见》是落实中央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健全和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的行动指南,适应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切中了中小学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必将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已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反映在教育领域,一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需求正在从“有学上”上升到“上好学”;二是受教育者更加期待个性化、特色化、有选择的教育,千篇一律、千校一面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和民众需求;三是创新能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为重要、更加迫切,需要我们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这些新变化、新需求,对我们的基础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和新命题,特别是要求教育部门建立有助于各个主体创新活力激发的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

当前,教育基层和教学一线反映最多的是,“对学校管得太多、激励不够、保障不够、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办学的行政化色彩浓重,比如学校经费使用权方面,有些制度机制过于僵化、制约过多;教师管理方面,招聘、岗位设置、职称评聘等需要多个部门交叉组织实施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的下属二级单位,很多校长戏称“现在办学是戴着镣铐跳舞”,而许多教育局局长又成为“大校长”,事无巨细地管,没有精力抓大事议大事。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想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高质量的教育,培养出未来的创新人才,会非常艰难。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革除一些制约教育发展的机制障碍,通过制定“好的”制度激发办学活力和创造力。在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基层学校的首创精神,坚信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校长和教师都蕴含着巨大的创新创造活力。为此,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放管服”改革,对政府来说,核心就是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总体方向,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增强学校发展动力。

简政放权,要放出动力和活力

教育改革是一项结构复杂、涉及面广的综合性改革,简政放权,需要政府各部门的协同合作,才能解除学校办学过程中的“无形桎梏”,放活学校的办学动力。

放权到位,再造政校权责体系。简政放权,应从教育教学、人事工作、经费管理等方面放权,全面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让政府和学校“各司其职”,对于激发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将发挥推动作用,形成师生才智充分涌流、学校活力竞相迸发的良好局面。

既要放权,也要简政。目前基层普遍反映进入学校的活动多、评估多、检查多,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不利于学校办学主体性、积极性的发挥。要按照应减尽减的原则,优化配置学校的教育教学权限和组织管理形式,尽可能将包括学生教育活动等在内教育教学活动安排职能落实到学校,让学校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育人的主体。教育部门的职能真正转变到事前规范、事后监管的轨道上来。

近年来,山东省全面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在选好用好校长的基础上,推动教育部门将教育教学、干部教师和经费管理等具体管理权还给学校,给予学校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校长的主动性、创造性,也使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放管结合,要管得科学和规范

政府“放权”的同时,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治理方式,确保学校接好权、用好权、治理好。我们应从政府宏观管理、学校内部治理和社会监督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积极营造良好、有序的教育生态,形成共治、善治的教育治理格局。

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宏观管理体制。要“管”出公平与秩序,善管会管,到位不越位。重点强化法治手段运用,积极推广教育内部综合执法、部门联动协作执法和市、区(市)联合执法模式,构建以法治为引领的治理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机构的作用,鼓励基层探索督导执法一体化,让督导工作真正“带电长牙”,保障正确的办学方向,推进学校健康发展;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治理方式,用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治理来提高工作效率,并基于数据的分析、研判,全局性地动态把握教育改革中的变化,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综合性、一站式“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提高监管和服务效率,减轻基层负担。

其次,学校要加快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保证学校规范办学、科学办学。当前既要强化党组织全面领导,健全校长负责制,还要充分发扬民主,通过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教师委员会制度,激发教师主体活力,全面构建起“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社会参与、民主监督”的治理体系。

多年来,山东省一直致力于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学校制度体系,努力破解“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难题。在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探索实施学校管理权限清单、学校办学行为负面清单管理等制度,把简政放权、规范用权和底线管理有机结合,推动学校把下放的各项自主权限接得住、用得好。

实现学校科学治理,还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积极构建多元参与的教育协同治理体系,促进教育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家长委员会、学校理事会等建设,使更多的“重要他人”积极参与教育,让良好的家校、校社协作成为教育常态。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省级地方“学校法”的探索,积极推进《山东省学校条例》立法,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政府、学校、社会关系,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让教育的每个“细胞”充满活力。

优化服务,要“服”出便利和品质

如何优化服务?在“服”的方面,要不忘初心,“服”出便利和品质,充分体现对“人”的关照,做到用专业服务引领科学发展,这是推动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服务好校长、教师主体的发展。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要在选好配好的同时,在培养机制、管理机制改革上进一步发力,为校长、教师发展创造好环境、搭建好平台。

山东省近年来深度推进校长教师队伍管理改革,积极开展“编制配备优先保”“县管校聘促均衡”“校长管理职级制”“乡村教师给倾斜”等探索实践,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逐渐形成了改革经验,成为具有山东特色的实践方案。下一步,还要研究如何为各个层次的校长、教师搭建平台,建立服务校长、教师的个性化培养培训机制,让每一位校长、教师都能各展其才。

保障学校主体改革创新。各级政府要将保障学校一流的办学条件作为首要职责,科学调整资源配置,做好条件保障。优先保障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教职工配备等,让校长的精力能够集中到办学和育人,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来。同时,要用好评估、表彰、宣传等各种手段,更多地发现、提升,推广经验,营造激励学校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

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支持参与教育。要创新管理要素,争取社会各方更好地支持教育,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教育,支持学校办学、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

科学评价,要导引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学校的第一标准,建立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质量评价体系,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积极构建完善的教师激励体系。要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评价学生的第一标准,扭转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等错误倾向,促进“以人为中心”的因材施教。

构建教育评价“新体系”。2015年,山东省已在部分市区开展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试点工作,评价涵盖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艺术素养等维度,以及校长课程领导力、学生课业负担、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基于我省的实践来判断,一方面,我们要强化改革责任,明确各级改革主体,要结合本地、本校实际,落细、落实相关改革任务。另一方面,要格外重视加强专业化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新体系。我们既要构建专业评价体系,也要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创新评价工具、完善评价结果运用,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

拓宽质量检测“新渠道”。山东省正积极推动整合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学校一线师资和专业机构力量,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测机构及配套系统,科学实施教育质量综合监测。我省多个地市教育部门与高校合作,提升监测评价的专业化水平,以此来推进教育评价方法手段革新。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与教育评价深度融合,挖掘收集、甄别整理、统计分析海量数据,使评价结果更加精准。

创新结果运用“新模式”。2018年,山东省印发了《对市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开展评价工作的实施方案》,每年对市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进行一次评价,并形成评价报告经审定后向社会公开发布。未来,需重点思考建立“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督导制度,强化评估检测的诊断功能,重在反映相关指标的达成度、优势及不足。并且,需要更加科学的运用督导评估结果,实现督导评估的有效性。

教育评价改革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龙头之战”“攻坚之战”“升级之战”,是影响“放管服”改革及教育质量提升的指挥棒,要充分发挥评价改革的指挥棒作用,导引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智慧。我们坚信,随着教育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我们所有人的努力将成为最坚实的力量,推动教育改革向更理想的状态发展,教育的百花园也一定会群英怒放、万紫千红!

作者 | 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山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