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青岛科技大学:返校志愿服务诠释家的温暖

2021-08-29 12:43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学校团委首批招募的青年学生志愿者200余人迅速投入到返校疫情防控一线,从早上6时30分至凌晨3时30分,不间断累计工作时长达1600余小时,为3000余名学生顺利返校保驾护航。

青报教育在线讯  8月24日至26日,根据青岛科技大学对疫情防控和秋季学期开学工作方案总体安排部署,学生分批分类、错时错峰返校。学校团委首批招募的青年学生志愿者200余人迅速投入到返校疫情防控一线,从早上6时30分至凌晨3时30分,不间断累计工作时长达1600余小时,为3000余名学生顺利返校保驾护航。

志愿者们身穿防护服,在校门口,认真检查健康码和核酸检测证明,并测量体温,引导返校学生有序入校;在摆渡车乘车点,志愿者不时提醒同学保持一米间距,有序乘车间隔就座;在核酸检测点,志愿者引导学生有序排队,规范佩戴口罩,并按操作流程规范录入学生核酸检测信息;在留观等待区,志愿者维持现场秩序并安抚学生做好个人防护,耐心等待检测结果。

“只要心怀热爱,永远都是当打之年”。学校学生会实践部负责人、信息学院软件194班团干部方俊豪,负责入校指引和留观等待区的志愿服务工作,他在3天内连续服务了5个班次,总时长达34小时。在留观等待区,当他听到一位同学说“你们太辛苦了,我理解学校和你们的不易,我们一定会积极配合工作的。”他明白了身为志愿者的责任和使命。

午饭还没有吃完,高分子学院橡胶204班团支书张永辉就急忙跑到校门口开始秩序引导工作,“返校学生到校时间不同,并且有些时段相对集中,因此志愿者们常常来不及休息就要不停上下楼。”张永辉略感焦急,细密的汗珠浸湿发丝,为同学们提送行李的双手已经红肿,但是张永辉却说,志愿者的工作让他感到光荣而又踏实。

虽然刚过三伏天气,但青岛的高温并未迅速消退,在湿热的空气中,志愿者们严格按照防疫要求佩戴口罩、穿着防护服、防护帽和医用橡胶手套。机电工程学院智造191班团干部张皓越负责转运服务,他与其他志愿者同学一道每天接送返校学生一百多车次,当工作结束脱下防护服时,汗水就会从袖子里流出来,橡胶手套也能拧出水来。

自动化学院自化202班的刘泽文,在核酸检测点负责场地消毒以及信息录入工作,“尽管是在帐篷的阴影下,但是汗水还是浸湿了防护服,橡胶手套换了一次又一次,不用甩就能流淌一地,摘掉手套之后双手已经完全被泡白出现褶皱。”刘泽文和同学们暑假主动留在学校,从七月份开始陆续接受了多次防疫工作培训,他们用个人的暖心行动,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学生会学术部干事郭玉鑫在了解到学校急需防疫志愿者的消息后,主动请缨负责夜间留观等待工作,“为了消除同学们等待结果过程中的焦急情绪,我们会用教室多媒体播放学校体育综合改革宣传片、奥运会精彩片段、红色影片来充实同学们的空闲时光,同时饮用水和隔离餐的供应在一楼,所以当同学们有需求时我必须尽快跑下去拿补给物资。”一楼到四楼短短的距离,郭玉鑫一天跑下来微信步数却超过了37000步。

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带给返校学生最大的安全感。经管学院学生李子鸣说:“整个返校过程都有志愿者们有序安排、耐心引导,虽然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看不清具体模样,但是有了他们,我就十分安心。”

奉献的人生最精彩,奋斗的人生最美丽。一批批身着“志愿蓝”的志愿者们发一寸光、尽一份力,充分发挥了青科大团员青年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日夜兼程、不惧困难、奋勇担当,用细致周到的志愿服务诠释家的温暖,展示了科大人的样子,亮出了青春奋斗的姿态。

据悉,从7月中旬起,学校团委志愿者工作部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招募了一批学生志愿者队伍,在校医院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始了严格的岗前培训以及多次演练。志愿者们利用暑期在校期间,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一边紧张学习,一边志愿奉献,打造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硬核志愿者队伍。各学院团委书记对本学院参与志愿服务的同学给予大力支持,以确保志愿者科学有序地投入到秋季返校疫情防控工作中,实现志愿服务接力不断线。 “时有所需,必有所为;国有所需,我必前行。”这是青岛科技大学共青团干部和青年学生在疫情防控大考面前做出的响亮回答,是青科大精神的完美演绎,是橡胶品格的具体展现,同时也是青科大家风的生动诠释。

此次志愿服务工作,是学校共青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通过运用“六个驱动”工作方法,以“志愿服务”为抓手,推进共青团实践育人走实走深、入脑入心,全员、全程、全方位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在服务学校党政工作大局,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方面不断提升共青团大局贡献度,实现共青团工作全面活跃、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进而引领全校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发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科大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