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过年话年味 | 如何让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粉丝”?

2022-01-28 15:09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如何让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粉丝”,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并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者:笔墨青岛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路上偶遇几位小朋友在一遍一遍唱着关于过年的顺口溜,一首童谣让我们仿佛回到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

我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习俗和节日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么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确实,曾经过年才吃得上的美食,如今在饭馆随处可见;曾经总要等到初一拜年才会从头到脚的穿戴一新,如今也变得不再期待;反而是记忆中那魂牵梦萦的年味最触动我们心弦。“年味”,是我们每个人眼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仪式感,是对故乡风土人情的思念……

虽然在繁忙的都市里,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年味越来越淡,但让笔者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学热”“国潮热”持续升温,整个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如《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唐宫夜宴》等节目的爆火,让人们又重新思考和重视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而开头小朋友传唱的关于过年的童谣,让人不禁弯起嘴角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如何让青少年成为传统文化的“粉丝”,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并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华文化源头,深刻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加强认知教育。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资源,对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在教学、研究体系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

说到在基础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就不得不提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去年夏天,笔者参加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毕业典礼时,与一位家长闲聊的话让笔者记忆犹新,“当初给孩子选学校的时候,看了很多学校,最后选择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就是因为它虽然是国际学校,但是也很中国。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孩子要有竞争力,既要有国际视野,同时也不能忘本,这个学校两方面都做的很好,证明我们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所让家长称赞的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校训是“做豪迈的中国人”,让人印象深刻。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中包括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戏剧课程、演说家课程、礼仪课程、研学旅行课程、英语直通车课程等等,将中西文化课程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拥有国际视野的同时弘扬中华文化精髓,时刻不忘自己的“中华魂”。

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无论学生出国与否,我们都要让学生研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根留住,期望他们都能学成报效祖国”,这不是一句空话。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有自己独到的方法,纵向布局开设了十二年一贯制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横向延伸开设了如一贯制研学旅行等课程,形成多维立体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在不同学段采用不同的课程实施方式,学生从小浸润其中,无形之中便树立了文化自信。

1-6年级重在“诵读”。2013年,小学开设“经典诵读”课程,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学作品中筛选出适合低龄学生学习的经典作品,开发各年级的课程教材《快乐诵读》。每周一、周三、周五的晨读,学生朗诵古诗词、国学经典与现当代诗歌,在朗朗书声中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

7-9年级重在“品读”。学校把选课走班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分成了基础语文、基础阅读、名著阅读、古诗词阅读、文言阅读等模块,编写了《名著阅读学程》《美文悦读》《名著宝典》《诗词大会》等读本。经典传承到了这个阶段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把重点转移到理解上来,学校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课程和评价设计。

10-12年级重在“研读”。高中阶段学生的经典阅读真正进入内化阶段,他们开始思考、研究、批判与输出,开始从辨证的角度研读经典名著。高一、高二以文学比较阅读为主。高三学生开设了《<红楼梦>欣赏与研读》课程,通过深入研读《红楼梦》,提升学生文学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课程之外,高中开设常规读书会,并在选课走班背景下,为学生提供了特色的阅读环境,充实文学书籍。经常开展阅读主题活动,例如读书报告会,名家进校园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文化修养,积淀内涵底蕴

走上国际舞台,每个学生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学校注重在课业学习之外培养学生的艺术底蕴。小学分层次开设广泛的兴趣选修课,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艺术课程,培养兴趣,寻找真正喜欢的艺术方向,如开设了戏剧、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课程;初中部注重艺术品鉴和人格涵养,如,开发艺术与生活、软笔书法、京剧等课程,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陶冶性情;高中部成立国学艺术组,开发“后会考时代”课程,研发《中国传统文化欣赏》教材,涵盖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学校开设厨艺课和太极课,邀请国家级名厨、太极拳传人授课,让学生出国后既能传播中国的美食文化、武术文化,又能修养身心、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名家启迪,理解文化精髓

少年孔子班

周恩来班

对祖国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身上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中华名人课程。小学部,成立“周恩来班”“雷锋班”“少年孔子班”“钱学森班”等世纪名人班,邀请伟人亲属、朋友或研究伟人精神的名人为班级授牌,策划组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实地访问、感悟伟人之崇高;初、高中建设“中华文化名人”主题教室(孔子、屈原、李白、杜甫、鲁迅、老舍、莫言),做好教室布置、学科教师的配套保障;学校邀请当代各领域名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对学生进行系列励志讲座,与学生分享成长故事,面对面交流。

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从娃娃抓起,从教育入手,润物细无声的让青少年爱上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粉丝”,主动传承并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让每一位中华儿女为中华灿烂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临近年关,感慨颇多,以学校教育为例,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以期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