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外

小学生学做饭太早了吗?“好好生活”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2022-05-11 17:09 光明社教育家

摘要:家长不妨带着孩子尝试在快节奏的社会,放慢生活的脚步,逛一逛热闹的早市,挑选新鲜的瓜果蔬菜,然后一同烹饪家常便饭,幸福的味道就这样蔓延开来。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细看不难发现,这些学段目标指明了一个共同的方向:学会“好好生活”。

据陕西省某中学一项调查显示:79%的学生未洗过衬衣,84%的学生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67%的学生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灶。劳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而部分孩子的劳动能力却逐渐弱化。“十指不沾阳春水”并非对孩子的保护,而极有可能使孩子丧失“好好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孩子未来人生的核心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韦朗特,曾追踪研究一组青少年达数十年,他发现:童年参与家务比较多的人比参与家务少的人,成年后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更好,获得高薪工作的机会也高4倍,失业的可能性则低15倍。成人不一定与成绩密不可分,幸福感不一定与名校毕业挂钩,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美好”在很大程度上与劳动相关。

“早有这个课程我也不至于到现在都不会做饭。”“学校有场所开展这些课程吗?会不会耽误孩子学习?”……网友对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内容充满了好奇,讨论热度居高不下。其实,令大家倍感新鲜的“煮饭课”并不是首次提出。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提出,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这里的“家政”便包括做饭、保洁、洗衣、园艺等。如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细化了课程方案实施要求,并加强了对课程的指导性。

上海是率先将劳动技术学科纳入小学、初中及高中基础型课程,并作为全体学生必修课程的地区。多年来,多所中小学早已开设了劳动相关的课程或实践活动,将劳动教育“玩出了花”。比如,近来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在“领巾讲解员”活动中,制作豆腐、培育豆苗,并用其烹饪出美味佳肴;上海市奉贤中学附属小学分不同学段设计了家务劳动清单,发动学生们利用周末时间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经纬实验学校充分利用学生的居家条件,创造性地设计互动活动,有的学生将家中的晾衣架变成了书本支架、手机电脑架子,还有的学生制作了饺子、寿司等食物……

学会做饭是习得“好好生活”能力的重要一环,是生存能力形成的基础。食物中蕴含着大千世界,烹饪里也藏着万种乾坤。疫情之下,居家隔离的生活显得“一双巧手”格外珍贵,即使不能享受堂食、外卖等服务,一碗喷香的米饭、一盘简单的炒菜依然能让生活充满“滋味”。更重要的是,孩子或和家长共同完成一桌佳肴,或将独立烹饪的美味与家长分享,将柴米油盐变成热饭菜香的过程不仅会拉近亲子关系,还将平凡的日子变得热气腾腾。

劳动看似只是一件小事,却是孩子走向独立的标志。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体现于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家长不妨带着孩子尝试在快节奏的社会,放慢生活的脚步,逛一逛热闹的早市,挑选新鲜的瓜果蔬菜,然后一同烹饪家常便饭,幸福的味道就这样蔓延开来。

作者 | 陈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