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让新区更美丽——破解西海岸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密码
摘要:回首来路,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背后的故事,值得慢慢品味。
当年,教师王永刚举家搬到黄岛区,把孩子送到开发区四中读书时,提出想让孩子在学校上奥赛课的想法。但学校听到“奥赛”两个字却是满脸困惑,认为这与他们的教育水平相距甚远。
如今,王永刚已在开发区四中担任校长多年,学校不仅拥有实力不俗的竞赛师资团队,还探索搭建起下探小学、上接高中的奥赛课程体系。带着教师们研究奥赛课程、看着一个又一个学生被激发出兴趣和潜力时,王永刚常常会忍不住感叹近年来新区教育的发展之快、变化之大。
2012年,黄岛区与胶南市合并,2014年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规划三年迈了两大步。新区的版图在扩大升级,而新区的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是:任务更重了、城乡差距更明显了。
新区发展呼啸前行,承载着城市未来的教育事业不仅要快速跟上,为新区今后人口快速增长保障充足学位,还要以更高的品质,满足大量涌入的高素质人才对教育提出的高标准需求。
2016年,进入“十三五”的新区教育,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种局面。
巨大的挑战,让新区教育人迸发出更大动力。
此后,新区教育不时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积累着从量到质的改变。
2017年12月,新区凭借“三优三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经验迅速吸引了全国教育界的目光,作为全国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典型,接受全国同行现场观摩。
2020年,以对教育信息化的超前规划和8.6亿元的巨额投入,新区智慧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跻身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
2021年初,因拔尖生的培养不断创出佳绩,新区一中被列为“清华大学生源中学”,成为青岛市第三所获得这个称号的学校。
2022年4月,新区以扎实的教育发展基础,成为青岛市唯一入选的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
近几年,新区的教育投入也跑出了令人欣慰的上行曲线。2015年以来,西海岸新区教育支出逐年增长,到2022年已达61.6亿,是2015年的1.68倍。即使在2020年疫情之后财政紧缩的情况下,新区教育支出依然保持增长。
2022年,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达到1271所,比2015年翻了一番。驻区高校21所,在校生近20万人,成为备受青睐的高校聚集地。
这在几年前都是难以想象的。
回首来路,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背后的故事,值得慢慢品味。
智慧课堂成为西海岸新区校园课堂常态。
阳光积极的新区学子。
西海岸新区文汇中学的美丽校园。
一张教育蓝图“定乾坤”
变化的开始,来自于一张教育规划图。
2016年,迈入“十三五”的西海岸新区不断彰显国家级新区的气质。作为重要民生基础和城市人才智力支撑,教育正在反复考量未来的发展布局。
如果当时仍然沿袭着原黄岛区和原胶南市分开制定教育规划的传统,就无法全面科学地统筹新区教育布局。新区教育在规划上就面临着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规划标准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在几年之后成为新区发展的短板。
直视这些问题,新区教育人提出了“教育,让新区更美丽”的品牌理念,并按照这个目标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全新的教育规划。
2017年,西海岸新区全新的教育蓝图正式绘就,新区全域按照超前标准统一规划、统筹布局。
与此配套,新区在学校建设上又出台了高出省级标准的“西海岸标准”。
按照这一规划,新区学校的教室面积更大。按照省标Ⅲ类,36班小学普通教室使用面积为61平方米,西海岸标准则扩大至76平方米,高出省标四分之一;36班初中普通教室每间使用面积为70平方米,西海岸标准为93平方米,高出省标三分之一。
按照这一规划,新区新建配套幼儿园学位规划指标由千人30座提高到50座,百姓就近入园的愿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按照这一规划,学校内配资金也翻番上涨,36班小学内配资金从720万元提高到1440万元,36班初中内配资金从900万元提高到1800万元,54班九年一贯制学校由1170万元提高到2340万元。
按照这一规划,新建学校的功能配置大幅提高,新风系统、直饮水设备成为“标配”。
标准提高只是部分亮点,新规划更大的贡献是为新区未来千方百计预留下教育用地。这些规划学校,许多位于城市的核心位置,就像在一片升腾的热土上嵌入一块又一块的教育绿洲。
在薛家岛片区,2020年建成招生的衡山路小学建校两年就成了热点学校。2017年,这块土地曾被一个项目方看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新区,经过积极协调,为项目重新选址,把这块土地留给了教育。
在人口稠密的长江路街道,新蓝图作出了5年新建、扩建11所中小学校的规划,并预留了充足的土地。截至目前,11所学校已经全部建成使用。如果当初没有预见到未来五年这一区域人口的巨大增长,这个街道孩子入学问题将成为一个不小的矛盾。
新区教育高歌猛进,教育资源配置也水涨船高,创造了连续多年平均不到10天就开建一所学校幼儿园的“西海岸速度”,新区成立以来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305所,提供学位14.5万个。
2019年开始,先后出台二孩、三孩生育政策之后形成的入园入学高峰经常成为一些区域的“热点”,而自然人口和机械人口双增长的西海岸则波澜不惊。
让世界知名企业掌门人认可的学校
聊起最近的成就感,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小学校长薛珊谈到这样一件事。近日,在专业领域排名全球前三的清原农冠董事长将孩子从青岛市区的私立学校转到家门口的公办小学中德生态园小学,与园区内华大基因、海尔、芯恩、大陆集团等世界知名企业高管及员工的孩子成为同学。
作为中德生态园园区的配套小学,能获得世界知名企业掌门人的认可,薛珊认为这是青岛西海岸新区近年来教育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生动案例之一。
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是师资。
当一座座漂亮的新校园不断落成的时候,教师缺口不可避免。此外,“十三五”开局之初的新区还面临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优质师资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先说原有教师队伍新老更替的问题。
从西海岸新区教体局学前科到新区香海路幼儿园担任园长的李洪清对此深有感触。她说,2018年,新区拿出8000万元资金,一次性完成了1629名农村幼儿教师社保补缴和388名超龄农村幼儿教师退出工作,建立起非编农村幼儿教师年满50周岁即退休离岗的长效机制,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幼儿园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西海岸新区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解决这一问题的区市。
“啃下这块硬骨头之后,新区学前教育一下子活了。”李洪清说,现在香海路幼儿园教师中已经有了像南京师范大学硕士、香港大学硕士这样的高学历年轻教师。
新区教师队伍近几年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区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实施意见,给予名师最高200万元补贴,“十四五”期间将面向全国公开选聘名师、名校长、名园长1000名。截至目前已引进近300位名师名校长。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新区一举引进8名金牌教练,在2022年的学科竞赛中,新区学子突破性地捧回了全国银牌。
新区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培养工程,完善人员遴选、培养、管理、评价和使用机制,促进教师队伍梯队发展。目前已培养市级以上名师、名校长148人。2022年,2人获评齐鲁名校长,16人获评齐鲁名师。
2016年以来,西海岸新区共补充教师4011人,其中研究生、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院校和“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比达到32%。
如今在西海岸新区,教师已成为最具幸福感的职业。新区率先出台教师绩效工资指导意见,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目标。教师月均工资比2013年翻了3倍,班主任津贴和奖励标准由原来每月15元提高到了每月1000元,提升了65倍。新区还涌现出了全国名师刘同军、全国最美教师管延伟、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卢宏等一大批教师楷模。
“一长多校”让新校成为名校
如何快速提升薄弱地区的教育质量,进而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是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
集团化办学是一条事半功倍之路。近几年,西海岸新区紧紧抓住改革的“关键一招”,着眼长远,灵活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以较快速度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西海岸新区教体局普教科科长李梅雪介绍,新区集团化办学从试水联盟办学、联盟办园、开启“一长两校”办学慢慢总结推广开来。目前,新区已依托23所核心优质校组建了19个融合型教育集团、19个联盟型教育集团,中小学的集团化已经涵盖全区103所学校,覆盖率达到71%。新区同步实施联盟办园改革,组建了48个办园联盟,公民办幼儿园参与率达到100%。
集团化办学有多种模式,新区目前大力推广的,就是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一长多校”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集团所有学校皆为同一法人,集团内的人财物统筹调配、灵活流动,校长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按照这个模式,全区撤销了9个农村薄弱校机构编制,促进14所薄弱校提档升级。新区还组建了镇域一体化学校,把镇域内所有村级小学全部纳入核心校,拉动18所村级小学办学质量整体提升。
朝阳小学是2018年启用的一所新学校,建校之初就纳入了兰亭小学教育集团,实行“一长多校”。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学校就以过硬的教学质量赢得市民认可,吸引了更多的人在附近买房置业。李梅雪介绍,基于这一现实,教体局2021年已将朝阳小学从原来的集团中独立了出来。
这样的变化与调整是新区教育所乐见的。根据办学规律,一所新建学校步入正轨并成长为名校,至少需要5至10年的时间,但西海岸新区集团化办学让这个时间缩短到了2至3年。新校启用后的头几年,家长们一般不愿意让孩子分流到新学校,但新区很少有这样的烦恼。
近五年来,新区有38所新建中小学启用,新学校的数量占到了现有学校总量的五分之一强。这些新学校能否办好,关乎教育发展的优质均衡。但有了集团化办学等有效举措,新区的每一所新学校从一启用就站在了发展的高位上。
集团化办学三年来,新区优质校占比已从30.7%提高到58.5%。2021年,青岛市集团化办学现场会在新区召开,新区集团化办学改革经验更是被全省推广。
以智慧教育实现有教无类的传统理念
做事总有强大的决心和魄力,这已经成为新区发展教育的风格。
2019年12月,新区斥资8.6亿元,全面启动“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应用行动项目,引起广泛关注。区智慧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任萌说,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十分清晰,新区一直着眼长远,既然信息化是教育的未来,更有助于构建优质均衡的教育生态,那么就要加快步伐全域推进。
项目启动之后,新区制定了《智慧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推进智慧教学环境升级、“互联网+教育”区域大平台建设等六大行动。
截至目前,新区已为全体教师和六年级以上学生每人免费配备一台“平板”,建成158所智慧学校、4888个“智慧教室”,开通学校云空间231个,班级云空间5524个,教师云空间1.77万个,学生云空间20.9万个,城乡学校的智慧校园实现全域覆盖。西海岸新区也成功跻身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使西海岸的智慧教育建设进入国内最高的成长平台。
打造智慧教育,硬件只是基础,丰富内容的生产与共享才是目标。在西海岸新区智慧教育场景下,海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保证了新区城乡教育总是处于一体化发展的平台。
新区成立智慧教育指导中心,构建起区级、校级两大层面的教学资源库和学习资源库,师生可以在“平板”上随时下载、即时分享,真正实现城乡、校际、师生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
新区建立起网上集体备课制度,各学科教研员进驻学校,指导开展城乡同步课堂、同步教研,全面提升智慧教育应用水平。新区干部教师更是每年接受多轮信息技术培训,每年举行一次智慧教育“大练兵”,从校长到教师,从理论到实操,全员测试,逐一过关。
为了推进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新区还精心打造“青青益课”名师网络公益课堂,2022年更是把“搭建‘青青益课’机制和课程体系”作为区办实事强力推进。截至目前,已累计开设直播课、录播课548节,录制微课2600余节,为全区9万余名城乡学生提供周末、节假日免费在线辅导。
近几年来,新区打造了1056节优质“空中课堂”,推送国内名师精品课1200多节、微课11000多个。有了技术和资源的加持,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新区的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了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疫情三年,每次遇到居家上网课,新区六年级以上学生就拿出“平板”在线上课。“平板”定制系统,阻断游戏安装、网站浏览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内配智能管控系统,由教师实行集中管控,充分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疫情三年,也成为新区教育异军突起的三年,全市最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系统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区还实现了智慧教育手段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让教师备课、批改作业的时间减少近50%,并以教育大数据赋能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任萌介绍,教育大数据是智慧教育的核心。在智慧教育场景下,大数据精确详细地记录了教学行为,教育过程变得清晰可见,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也实现了“去经验化”,变得更加科学。每个学生也有了更真实具体的学情画像,让量身定制学习方案、成长方案成为现实。新区为高三学生建立数、理、化学科“一生一策”线上错题本,累计推进个性化学习手册102万份,解决错题611万道,有效减少机械练习,提升学习效率。
新区还建立起“督政、督学、评估监测”数字化平台、财务系统内控平台、教育人事数据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对城乡、校际之间在资源配置、教学质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精准分析,了解差距,为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有效保障了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行者
大规模高标准建学校、大手笔高水平引育教师、大力度高起点推进智慧教育,这只是手段,目的是实现育人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这其中,聚焦创新人才培养,成为新区破题新高考、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了做好这件事,新区教体局曾多次前往全国教育强区、名校调研,组织了近百次讨论,最终制定了西海岸新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在这份反复斟酌的方案中,“早发现早培养”的思路和机制被确定下来,对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奥赛工作也随之迅速推开。新区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自此按下加速键。
2021年初,西海岸新区广发“英雄帖”,面向全国重金招引优秀教育人才。很快,8名金牌教练带着丰富的经验落户新区。
新区不断探索学科竞赛机制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行小初高贯通培养模式,小学段重兴趣培养,初中段相应拓展,高中段侧重提升,搭建起金字塔式的培养体系。
就在最近,青岛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西海岸新区的实施路径与这份意见的主导思想不谋而合。
在2022年物理竞赛全国决赛中,新区学子突破性地拿回一枚银牌,是青岛获得的两枚奖牌之一。在物理省赛中,新区省一奖项数量占到全市近三分之一;化学省赛中,新区一等奖数量占到全市的一半;信息学省赛中,新区获一等奖5个,数量位列全市第二……而这仅仅是开始。
发展竞赛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大工程。纵观国内竞赛强区、竞赛强校,无一不拥有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经验的探索与积累,而西海岸新区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就后来居上,并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新区教育近几年实现巨变的基础上,西海岸新区又提出更高发展目标。
进入“十四五”,新区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区教育发展水平、创新力和影响力走在国家级新区前列;到2035年,率先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教育强区。
西海岸新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于瑞泳说,他对新区教育的明天充满了信心。
这就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跬步不辍,终至千里;敦行不怠,终成大观。
青报教育在线 王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