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见字如面|@上清路小学校友,还记得当年的“大春”吗?

2023-05-08 15:13

摘要:恰逢上清路小学建校60周年之际,青报教育在线发起“学校回忆录征文”活动,得到广大校友的热烈响应,他们追忆母校往事,重温师生情、同窗情……以笔寄情,以墨留芳,向学校60周年校庆献礼。青报教育在线将这些投稿进行整理编辑,特推出【见字如面】系列报道。

编者按:恰逢上清路小学建校60周年之际,青报教育在线发起“学校回忆录征文”活动,得到广大校友的热烈响应,他们追忆母校往事,重温师生情、同窗情……以笔寄情,以墨留芳,向学校60周年校庆献礼。青报教育在线将这些投稿进行整理编辑,特推出【见字如面】系列报道。让我们跟随这些温情动人的文字,共同追忆上清路小学60年的光辉历程。

校友简介

李良君,1954年12月9日出生于青岛市台东区,1969年上清路小学小学毕业,1971年初中毕业,1972年分配青岛港务局,1976年调北京交通部工作,2014年退休。

1968年前后,各种文艺宣传队多如牛毛,上清路小学也有,我就是其中的一员。有一天老师告诉我和几个同学到青岛市台东区“红小兵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报到,才知道区里还有这样一个高级的“宣传队”。

加入了才知道,这个宣传队不光有“红小兵”,还有“红大兵”。那些操持各种乐器的都是些大哥哥,一个个才艺娴熟、有模有样;队里二胡、三弦、京胡、扬琴、手风琴等常规乐器齐备,在大哥哥们的舞弄下琴瑟和鸣很是专业也很“唬”人。令人稍有不解的是,在我和建强几个男孩加入之前那里负责唱歌跳舞的只有一群女孩而没有男孩,看上去很不成比例。我们来了,一切便完美了。

我们的中途加入是有原由的。她们原来只是唱、跳一些简单的红歌红舞,后来要排演舞剧《白毛女》,至少需要黄世仁、穆仁智、大春和赵大叔四位男生角色,于是我和我的三位同学就被老师找来了。

来了才知道,我们的角色很简单,完全是大大的龙套,真正的走过场。我们排演的是改编缩量版《白毛女》,主要突出喜儿,由两位女同学分演“黑毛”喜儿和“白毛”喜儿,我们几位男角就是需要时出来站一站造个型,或者跑一跑过个场。四人中戏份最多的是黄世仁和穆仁智,他俩要去杨白劳家讨账,要打着灯笼四处追寻喜儿,最后还要被审判被押出去“枪毙”。不得不说我的两位小伙伴演得很出彩,经常会得到台下观众的呼应,尤其是建强同学,表情和形体都很像回事,可获最佳“男配”。

我演大春,演得稀里糊涂。印象中没上几次场,上了场也是在白毛女旁边握握拳头,挥挥胳膊,瞪瞪眼睛,没有什么像样的舞蹈动作。从我的形象和装扮看就差点意思,穿着妈妈给我做的白衬衣,腰里扎根皮带,头上裹着白毛巾,斜挎着一把道具驳壳枪,怎么看都不像大春,倒像极了小兵张嘎。

可那是一段多么快乐而又难忘的时光啊!每次排练都是我和小伙伴们的狂欢时间,经常会因为过度调皮而遭领队郑老师的训斥,她不喜欢我们。没关系,我们也不喜欢她。可我们喜欢这个集体和集体的所有活动。我尤其喜欢那支道具驳壳枪,装在木制盒子枪套里,很像真家伙,我常偷偷带回家,挎在身上跟家人显摆。我们的“戏份”很少,可很忙碌,演出前会帮着干这干那,演出时会在后台晃动着轻铁叶子板制造雷声,摇动帆布裹着的滚筒样的东西模仿风声,往蒲扇上撒豆子模仿雨声。有一次“枪毙”黄世仁他俩的音效枪声“哑火”,情急下我抄起一节竹板在地上狠拍了两下,“乓乓”两声过后,“太阳出来了”的音乐随之响起,演出顺利进行。

1968年6月,我们宣传队奉命去昌邑县农村慰问下乡知青。

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过集体生活;第一次坐有座位的绿皮火车,感觉车轮碾压铁轨“哐哐铛铛”的声音是那样的美妙动听(过大桥时变奏为“空空洞洞”)——50多年后乘坐高铁感叹速度飞快运行声却再也没有那种节奏快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下了火车坐上了农民伯伯赶着接站的牛车,使我们体会了凡事不要着急,目的地总会到达;第一次住进了叫做县招待所的地方,在那里第一次跟一群人围着大圆桌吃不花钱的饭,第一次用牙膏牙刷刷牙,第一次照了那张“野照”的合影......

既是慰问知青,就得去到有知青的村庄。我们依然坐着牛车,从一个村庄摇晃着到下一个村庄。50年后追忆这件事情我还是没明白,当年没有汽车可以理解,但拖拉机这东西可以有,即便都没有,至少应该有辆马车而不是慢吞吞的牛车。但50多年前我们可一点都不在乎是什么车,只在乎车上的人和满车的欢笑,还有那一路上见到的不加修饰的风景。

村庄间距离不远,牛车很慢,我们一般是早晨出发,中午到达,晚上演出。说是慰问知青,其实看节目的大都是村民。我们的到来,就像是那个村村民的节日。所有演出都在露天,有的“舞台”是现搭的,把土坡垫高铲平,扎上架子,挂上横幅,吊几盏气灯,贼亮,用草席或大布隔出后台,看得出那里的贫下中农们很下了点功夫。演出的时候观众很多,场面热烈。不是我们的节目有多好,而肯定是他们好久没有看到远来的热闹了。

欢乐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几个月后我们的宣传队“使命”就结束了。翻出50年前的老照片仔细端详,那些大哥哥小伙伴们50年间竟没再见一面(建强除外),现在他(她)们都怎样了?跟建强通电话时说起来对那些大哥哥的印象最深,马福谦、宋瑞来、韩连顺、老四......不但乐器技艺超棒而且人品极好,对我们几个半道插队的小伙伴很关心关照,由于他们的主导队里风气很正,没有什么是是非非。

我和建强没有在那个宣传队里白待,跟马福谦成了好朋友。马大哥是二胡高手,他的父亲是书法高手,我们曾经去他的家里向他父亲讨教书法“秘诀”。后来我迷上了书法,建强则跟着马大哥学上了拉二胡,并最终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集通晓钢琴、手风琴、二胡等乐器和作曲、编导、指挥于一身的民间音乐家。此是后话,当另篇详述。

60年过去。如今的人都在寻找当年的老同学老朋友,渴望重聚、再续友情、不留遗憾。也不知台东红小兵宣传队的那些大哥哥和小伙伴们能否见到此文、还能记得当年的“大春”吗?望你们保重!

写于 2019年10月17日

改于2023年3月23日

作者:李良君

往期作品回顾

上清路小学六十周年校庆持续征文进行中……(点击查看征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