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专家学者共话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在何方?

2023-10-15 20:26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10月14日,为期3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青岛落下帷幕。作为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产教融合”不仅被列入这场教育盛会的主题,更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和热议话题。

青报教育在线讯 10月14日,为期3天的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在青岛落下帷幕。作为政府、高校、企业协同创新、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产教融合”不仅被列入这场教育盛会的主题,更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和热议话题。

产教融合是建设现代社会体系的载体,是教育与产业创新有机结合的重要举措。

教育届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职是技术,高职是龙头,本科是引领”。正因如此,产教融合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不仅是基本的办学培养模式,也成为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首次将“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家战略人才行列,进一步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绘就了美好蓝图。

因此,从更广义的层面来看,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像是一个“切口”,对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才强国、全面提升人口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全国最早发展职业教育的城市之一,青岛市始终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以成为全国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为契机,青岛市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引教、产教融合、产学共进,引导产教资源紧密对接,协同推进人才培养。

短短三天时间内,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平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青岛模式”和“青岛经验”不仅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推向全国,也为岛城职教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带来启迪。

把握政策机遇,坚定不移深化多方协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都对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出明确要求。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视程度之高、政策红利之多、形势任务之重前所未有。这是契机,也是挑战,在此形势下,抓机遇、占先机、夺高点,以高质量发展答好“强国建设、职教何为”的时代命题,就成为各级政府、职业院校需要思考、探索的重要任务。

在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副会长葛道凯看来,当地政府、企业和高水平职业院校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携手,抓住政策利好,组建跨区域的产教融合共同体系,区域产教融合联合体等等,争当深化产教融合的领头羊。

产教融合不仅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还要更好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近年来,青岛市以修订实施《青岛市职业教育条例》为总抓手,围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加快出台13个法规、政策文件,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聚焦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产业能力双提升,实施中职学校提质扩优、高职办学规模扩增、现代职教园建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职业本科教育突破六大工程,进一步搭建青岛特色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四梁八柱。

搭乘政策的东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青岛乃至胶东大地处处上演生动实践。12日下午,胶东经济圈产教融合联盟启动仪式在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上正式启动,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等胶东五市将携手共进,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为胶东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青岛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孙大贵表示,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希望以成立产教融合联盟为契机,加强胶东经济圈内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凝聚高校专业优势、企业实践优势以及政府机构各方合力,创新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推动产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以经济发展为尺、以实现效果为标,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推动高校与企业联合攻关重大科技难题,逐步打造产教融合的示范品牌,共同为胶东经济圈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应有力量。”

产教融合的发展从来不是“独角戏”,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要坚定不移深化多方协同。其中也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速企业深度参与产教融合,聚力打造一批在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紧跟产业转型,持之以恒优化结构

“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对职业教育来说,尤其如此。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改造建设、策略淘汰四项改革任务,与会专家认为其目的是推动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体系,做到“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林宇表示,职业教育不仅要对标国家需要,优化职业教育,还要回应百姓期望调整体系结构,更要把握时代特征深化产教融合。由此来看,紧跟产业转型,持之以恒优化结构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共同体、联合体要在产业集聚的地方集聚教育,实现校企联合,培养企业需要的人,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新时期产教融合所提倡的,把握时代特征来深化产教融合。”他说。

在这一方面,青岛同样走在前列。今年 5月,青岛市“产教研协同创新教科研基地”正式揭牌,标志着“产教研协同创新教科研联盟”的成立,联盟校将一同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快车道”上实现高质发展。

当今,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在未来可预期的时间内,产业结构必将迎来重大的变革。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副会长葛道凯用一组生动的数据描绘出职业教育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上世纪50年代,职业教育一产、二产、三产专业占比,分别为50%、30%和20%。上个世纪末,二产专业超过50%,三产超过30%,一产仅有不到20%。近年来,三产专业则已经超过50%,二产专业下略有下降,一产类专业只占个位数百分比。“由此来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结构的匹配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跟着趋势走还不如引领趋势创造未来。”

他呼吁,职业院校能够主动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需求,持续优化专业机构,提高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建立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形成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之间双向良性互动。

坚持高质量发展,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的核心词,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是如此,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向“高质量”看齐,是教育教学永恒的话题。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力量,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坚强支撑。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走路径。

客观而言,当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层次融合仍缺乏具有校企平等话语权的平台和机制;生产性实训基地挂牌容易运行困难,市场化合作运营机制不顺畅,教学安排与企业生产冲突明显;产业新技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路径不清晰等问题仍存在,制约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如何破局?以争当“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急先锋、排头兵”的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样板。据学校党委书记王金生介绍,学校以“1+1+N”工程为载体,围绕“办一流高职、育一流人才”目标和“一体两翼五重点”11项任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方位构建类型教育背景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集聚高地和供给体系。

学校先后与京东物流共建混合所有制“京东校园云仓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海尔集团实施三轮战略合作,并联合组建青岛首个市域产教联合体;与中车集团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并当选首个国家重大行业(轨道交通)产教融合共同体常务理事单位。

其中,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京东集团共建的全国首家混合所有制京东物流“校园云仓”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理事会领导下总经理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制度,运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市场化运营,打造“协同创新 贯通培养 平台赋能”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新生态,形成高水平产教融合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青职模式”。

据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宋丽介绍,目前,全市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所,在校生9.6万人;中职学校68所,在校生11.69万人。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多数来自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已成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

宋丽表示,青岛将以此次高博会为契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持续推动全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在全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立标杆、出经验,彰显青岛担当、展现青岛作为。

“提能级、融发展”,面向未来,青岛乃至全国职业教育将以此次高博会为契机和起点,肩负起新的使命、任务,以产促教,深化产教融合,把国家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待,转化为深入实践。不断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青报教育在线记者 王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