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十七中,看见校园文化的生命力
摘要:在青岛十七中这所拥有70年办学底蕴的学校里,校园文化的价值和力量被重新审视、重新发现,正焕发出鲜活强大的生命力。
“以前总听别人讲,现在我们也能给别人讲了!”青岛十七中副校长李同军见证了近几年学校办学品质的跃升。让他感受最深的是,学校承接省级教研、全国校长访问等高层次教研活动变多了,有时候频率可达到一周一次。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们介绍经验、展示课堂,展现出更加自信和专业的全新面貌,学校也拥有了全新形象。
近几年,青岛十七中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提升,社会美誉度日益增强,不仅成为清华美院、人大、浙大等40余所著名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还获得青岛市特色高中、青岛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在校长吴峰看来,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在于校园文化的引领,得益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尚美笃行”的校园文化激发了根植于十七中教师内心的教育热情,逐步在价值引领、发展实践中获得全校认同,并成为大家的办学自觉。
在青岛十七中这所拥有70年办学底蕴的学校里,校园文化的价值和力量被重新审视、重新发现,正焕发出鲜活强大的生命力。
青岛十七中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
2024年,青岛十七中三名学生考入清华美院。
让校训真正活起来
2021年,吴峰初到青岛十七中时,学校正面临多个重要发展课题。当时,山东新高考逐步推进,同时为落实全市普高扩招,满足社会及家长对优质普高的需求,学校也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改扩建工程。
面对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内部硬件软件的升级和调整,青岛十七中该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吴峰和老师们一起定下了文化治校、实干兴校的思路,在传承中创新,在实干中作为。
吴峰重新审视学校的美育特色,重新思考“以美育人、求真求善”的办学思想和“求真、向善、尚美”办学理念,将“尚美、厚德、励学、敦行”的校训重新解读为“美好的追求者、美德的拥有者、刻苦的学习者、勇敢的实践者”。
围绕于此,学校改扩建后的新校舍以校训命名,还打造出行知广场、思源广场、尚美轩等以学校文化命名的特色空间;学校倡导领导干部每天做好听评课、深入教研组、推荐一篇学习文章等“六件事”,以带动教师教学和研究热情;学校在教师中发起关于“学科美育”“审美课堂”的思考与研究,让师生成为“美好的追求者”;发起“享读春风”读书活动,让教师在教学之余成为终身学习者;成立教育家成长书院,促进新老教师衔接、学校精神传承与创新;探索建设以美育为基础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实现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
系列举措实施之后,“美好的追求者、美德的拥有者、刻苦的学习者、勇敢的实践者”逐步成为青岛十七中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尚美、厚德、励学、敦行”的校训真正焕发出生命力。
学术味愈发浓郁
“我们一入校就有拜师仪式,教学、德育、职业发展三位师父手把手地教。校长、书记、副校长、老教师们会经常来听课,给了我很多非常受用的指导和建议……”物理教师孙小玥来到学校一年半,切身感受到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她的心态早已从入职之初的惶恐变为慢慢扎根、满心踏实。
在青岛十七中,听评课、开展教学研究已经成为教师的常态,一周的先行课、示范课可达到十几节。“以前老师们要被听课了,心里多少有些打怵,现在无论心态还是课堂驾驭能力都有很大提升!”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王静发现,老师们越来越“学术化”了。今年,组内教师不仅“高能高产”地提炼出英语学科的审美课堂评价标准,开发出《跟希腊众神学英语》等校本课程,设计实施包括儒家经典跨语言诵读大赛、“中外融汇,美美与共”英语戏剧节在内的英语周系列活动,还积极申报课题、参与赛课活动,收获全市优质课一等奖、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奖项。
不仅英语组,全校教师发展成绩单同样可圈可点。今年,学校立项1个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结题2个市级规划课题、5个市教育学会课题。1人获评山东省特级教师,2人获评市学科带头人,2人获评市教学能手,2人获市优质课比赛中一等奖,4人获青岛市一师一优课比赛一等奖。在第三批青岛市市级学科教研基地评选中,青岛十七中一举入选美术、英语、语文、物理、化学、历史、地理七个学科。
教育家精神就在身边
随着美育教育理念的深化,“美的教师”越来越多,具象化的教育家精神越来越多地展现在青岛十七中校园中。
教育家精神体现在一件班服让学生保留33年上。在今年的教师节庆祝活动中,从教33年即将退休的教师徐鸿雁,特意穿上首届学生的班服,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我没想到学生会把一件班服保留33年。他们说,我教育生涯的第一堂课是讲给他们的,他们也要听我教育生涯的最后一节课。这一刻,我觉得我值了。”短短几句朴实真挚的话语,不仅引发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还引来线上众多网友的点赞。
教育家精神体现在重新组班时原班家长学生依然选你当班主任。教师刘永辉是个“00后”,因为与学生年龄差距小,学生心里想什么都瞒不住她。她开设“刘老师的阳光小屋”视频号,专门留存学生成长的点滴。她会换位思考,容易共情,擅长制造仪式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高二需要重新组班时,不少家长和学生给学校打来电话,希望能继续留在刘永辉的班,因为“她很有爱”。
教育家精神体现在今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林桢烨列出的一长串感恩名单中——亲手发放入学通知书的王克辉老师,第一次参加作文竞赛给予耐心指导的袁锦雯老师,多次交心让自己找回努力方向的赵霞老师,帮自己调整高三状态的杜宁老师,指点语文复习迷津的孙静老师,叮嘱自己做好政治选择题的李永萍老师……
教育家精神还体现在夜晚教学楼下化学组青年教师们坚持带领同学们做铝热反应实验里;体现在青年教师毕毓翔口中专业、严格、细腻,有问必答、毫无保留的师父付敏身上;体现在历史教研组组长王丽丽和老师们勇敢打破传统的“一二三轮复习法”,独家开创符合新高考要求和学情实际的“一道题、一段历史、一番感悟”复习模式……
“美的教师就是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教育家精神不能空谈,我们倡导教师从身边具体的人和事之中发现教育家精神,从而体悟、践行教育家精神。”吴峰认为,当学校文化立起来之时,教师的情怀和潜力会被不断激发,美的老师会越来越多。
在精神传承中瞻望未来
走到今天,学校拥有了更多瞻望未来、开启新篇的底气。
今年是青岛十七中建校70年。校庆前夕,老校友、老教师自发组织了多场返校活动。其中,五代物理教师同框团圆尤为让人感动。五代教师中年龄最长的何士森老师94岁,他回忆自己的工作经历时说:“教师是最崇高的事业,物理教师必须严谨治学,认真规范课堂行为,对教学要极度认真,对学生要极度负责。”老师们纷纷感慨,看到了青岛十七中精神在此刻传承。
校庆当天,2000余名校友返校为母校祝贺生日。活动中,四位杰出校友代表带着对母校的深情厚谊,分享与母校的温馨往事,讲述他们的不凡青春,并向母校献上珍贵的礼物。这些礼物中有收藏近70年的学生手册,有代表着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精神的接力棒,有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明的美学著作,有保存近40年、老师当年印制的手写油印试卷。老师们说,这是“尚美、厚德、励学、敦行”校训的具象化。
无数充满力量、充满温情的教育故事在青岛十七中被挖掘和展示。有的校友说,老师们无私的爱,牢牢地刻在自己心灵最深处。还有校友说,碰到好老师是一个人的幸运,在十七中碰到这么多好老师是他人生最大的幸福。如今,青岛十七中教师有了集体形象——“启智老师”和“润心老师”,十七学子也有了集体形象——“小石”“七七”,他们都有“朴实刚毅”的典型特色。
吴峰说,筹备和举办校庆活动的过程,既是集中总结和展示青岛十七中文化和精神的过程,又是青岛十七中精神不断传承与丰实的过程。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引领学校实现更高品质的发展。
青报教育在线 王敏敏